然而在感受大自然芬芳的同时
也可能“杀机”暗藏
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就是蜱虫
蜱虫,俗称壁虱、草扒子、狗豆子,属于寄螨目、蜱总科,呈红褐色或灰褐色,长卵圆形。蜱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4月至9月最为活跃,人与动物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,通常出没在草丛、灌木丛、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,活动范围很小。因此,相对于成人,喜欢去树林、草丛玩耍的孩子们,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。
蜱虫体型很小,大概绿豆这么大,但吸血之后会明显胀大。蜱虫吸血时间较长,一般成年蜱虫可以在宿主皮肤上吸血6-12天。雄虫吸饱血身体可以膨胀到原来的1.5-2倍,雌虫更是能膨胀到250倍。
蜱虫不会飞、不能跳,移动能力也不强,大多生活在草丛、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野外环境,也常寄生在一些动物身上,以吸血为生。在户外进行采茶、耕种、露营、踏青或遛狗等活动都可能会与蜱虫亲密接触。
蜱虫喜好躲在草尖、树梢等处“守株待兔”,待人或动物经过时,伺机“作案”。与蚊子擅长的“突击战”不同,蜱虫更喜欢“持久战”,靠着口器的倒刺,可以牢牢吸附在宿主身上长达数日,明目张胆吸食血液。
蜱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,蜱虫可以携带传播 83种病毒性、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。被蜱虫叮咬后,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,局部充血、水肿、出血及角质层变厚。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,可能还会出现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,结果耽误治疗。如果被携带大别班达病毒的蜱虫叮咬后会引起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,简称“发热伴”,以发热、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,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。
(1)定期清理家庭周围的杂草,清除垃圾,打扫禽畜圈舍,避免蜱虫滋生。若发现家中宠物、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驱虫。
(2)户外游玩或劳作时,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建议着浅色的长袖衣裤,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、鞋子里,不要穿凉鞋,可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。
(3)户外活动后,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外套、背包和宠物体表,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;同时建议要尽快沐浴更衣,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,尤其是头发内、耳朵内侧和周围、手臂下方、肚脐内侧、腰部、膝盖后侧、腿根部等。
(1)若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,应尽快将蜱虫取出,但不可用手直接拔取,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,再用干净的小号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,以稳定、均匀的力向上拉动,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,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。如无把握,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处理。
(2)清除蜱虫后,用碘酒、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,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,一旦出现发热、恶心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,应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蜱叮咬史。
再次提醒大家
警惕蜱虫
警惕"发热伴"